养育的选择 note

作者 陈  笔记 olddoor

目录

 

1 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

安全感来自良好的亲子关系,根亲子互动的模式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及时、恰当的回应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通常我们就不需要时刻担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1.1 “安全感” 一词的标签化和滥用

“安全感” 一词的误解,和标签化使用的现状原因在于父母们对宝宝的各种行为,做出一刀切的解释。我们应该要结合孩子年龄段和孩子特点去理解,查找原因。

“安全感” 来自对妈妈的信任。婴儿逐步发展出快乐、生气、伤心和害怕等 4 个基本情绪,

完全依赖妈妈照顾的期间,如果能够被有规律地及时的照料和满足就能对妈妈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建立安全依恋。这对宝宝未来的性格养成有积极影响。

1.2 安全依恋建立的基础是拥抱而非乳汁.

拥抱和皮肤的接触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非常重要.

1.3 不同阶段培养安全依恋的建议

6 个月以前婴儿的啼哭一般来源于生理或生活需要,这也是他们释放压力的方式。

及时恰当的满足需要,能够建立安全依恋以及信任感、安全感。长期、稳定、有规律的照顾至关重要。

6 个月后宝宝逐步理解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安排与宝宝有趣的游戏、与他交流、让他醒着有事可做就能保持他的良好情绪,让他逐步学会自己玩。

6 月到 2 岁为宝宝体验分离焦虑的高峰期,理解他们给与耐心。

让宝宝认为我们是可信任的,需要的时候我们会及时出现,他们才会安心。

最后,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情绪表达并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给孩子尽情探索。

1.4 得到理解的孩子才能逐步建立安全感

Tip1 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比说教更有效

Tip2 了解事物越多,安全感越多

Tip3 幼儿园分离焦虑并非是缺乏安全感。主要在于适应和看待的角度。

 

2 早教有必要吗,什么是好的早教.

早教非常有必要,但早教不是越早越好。生活即早教,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对孩子充满爱的照料,让孩子身心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才是好的早教。

2.1 早教的定义

给婴幼儿提供各种条件, 促进其健康发展.

在两三岁时, 大脑突触达到巅峰, 接下来会根据各种生命体验进行慢慢修剪, 大脑根据信息刺激, 将突储不断修剪使其传送的更准确, 更迅速. 幼儿最高峰时的突触数目减少大约 40% 才会和成人相当,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2.2 什么是好的早教

  • 耳鼻眼身心各感官均衡发展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基石.
  • 早教不是越早越多越好. 高质量的早教应以孩子适应的必要, 以 ta 的节奏与其互动.
  • 情感能力发育很迟, 应当避免过早的接受过难或者目的性太强的学习任务.
  • 让它享受其中, 做自己喜欢的事.
  • 父母应当是早教的主力军. 用爱和鼓励让孩子感知和探索世界.
  • 越普通的物品加上想象力越是不错的玩具

 

最后, 注意生活即是教育. 早教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均衡发展的孩子. 上学前最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一些 EQ/兴趣等能力..

3 敏感期, 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给孩子有质量的互动, 了解发展共性和个体差异, 细心观察兴趣所在. 给予适度、均衡的学习内容才能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3.1 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并非是关键期,并非一旦错过就很难弥补。

敏感期指的是某一时间段就生理来说是最优发展期, 个体对外界影响最为敏感。

敏感期没有边界定义,错过后能力并非无法弥补。敏感期的窗口比我们想象的大。

3.2 敏感期陷阱,怎么做

  • 父母能够观察孩子在某一个时刻的兴趣并加以引导, 但需要了解和尊重孩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而需要小心使用敏感期来解读。

比如 孩子手的精细动作能力提升,此时可能会对对此能力产生个人兴趣,并以画画或者和吃饭的行为表现出来。而其并非兴趣的是所谓的画画。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兴趣,而非强迫。着重在于因势利导, 尊重普遍规律和个人特点培养行为背后的品质能力(如自主性而非纠结具体是学画画,吃饭的哪个行为)。

 

  •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顺其自然,多样化的体验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不要割裂为一个个敏感期。

4 电视节目是早教还是伤害

两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看电视。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选择,多媒体也是一种学习发展的工具。

4.1 婴幼儿无法理解电视节目

婴幼儿的思维是 “直觉行为思维”,他们只能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无法将飞快的画面组织为有意义的故事。他们也无法理解屏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的关系。

过早过多的看电视容易产生注意力障碍,并丧失生活中低刺激性事件的兴趣和注意力和内在动机。

即使是电视声音也能破坏孩子现实的互动感知。

真人互动效果是最好的选择。无聊并非坏事,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4.2 应该怎么做?

  • 控制电视的时间, 如每天 15 分钟. 对于 2~3 岁的孩子也不应超过 30 分钟.
  • 选择合适的节目: 画面转换较慢的节目, 如托马斯火车之类画面静止较多, 变化缓慢, 故事简短. 反例就是海绵宝宝.
  •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积极引导. 把节目和阅读, 生活联系起来. 多参加户外活动.

5 规则会破坏孩子的天性吗

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就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从孩子的感受出发, 用爱和理解赢得孩子的合作.

5.1 什么是规则

  • 规则是教养而非规则。

对于 0~3 岁的婴幼儿来说,规则意味着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 规则让孩子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

提前将规则以规律、习惯的方式加以接触养成,避免坏习惯与后来的规矩形成对抗。

  • 规则让孩子懂得安全边界

利用规则引导、提供安全的保障下帮助孩子发挥主动性,享受探索世界。父母不仅要解释规则,还要提供解决方法让孩子选择。

  • 规则让孩子学习社会规则规则让孩子建立学习习惯

 

5.2 应该怎么做?

  •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规则不会压抑天性。

理解尊重孩子的特点,面对他们理解、思维、行动等能力不成熟的现实。破除规则和自由个性的对立关系。

  • 鼓励思想自由
  • 指定合理可执行的规则
  • 只规定具体的规则: 耐心、友好、具体示范、尊重
  • 规则越具体越好,只有详细、具体的规则才能理解和执行
  • 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参考 正面管教的 “温柔而坚定”】
  • 理解孩子,避免情绪化和动物脑。
  • 偶尔让步,然孩子感受爱和界限
  • 避免不规律的生活和规则的随意性

 

 

6 我的孩子为什么脾气这么大

儿童情绪认知和表达都处于初级阶段,不知如何恰当的表达和处理。父母需要观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组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得表达情绪,不要把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性格联系起来。

6.1 情绪的误解

认为负面情绪就是坏性格、或者认为这是父母失败、认为负面情绪的表达是挑战父母。

负面情绪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体验。婴幼儿往往无法分辨不同的情绪,统一的感受为 “我不高兴” 并直接将情绪通过大喊大叫等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

6.2 应该怎么做?

  • 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注重行为的同时更要注重情绪表达本身。
  • 情绪引导需要一定的步骤
  • 帮组孩子认识情绪

通过表情、表现、画面让孩子认识、理解情绪。用语言帮组他们识别模糊的感觉。正确看待、接收、处理情绪。

(b)  认同孩子的情绪.

孩子用自己的情绪来面对世界。有时他们只需要情绪被理解就解决问题。

  • 让孩子学习恰当的表达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表达情绪需要注意不伤害自己,他人和财物的情况下学习技巧。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有规则的接受孩子的行为。

  • 启发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情绪。
  • 认同情绪切忌满目和简单粗暴。

认同情绪的时候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去替孩子归因,只需要纯粹的对 ta 的情绪表示理解。

通过解决问题或者改变看法,提供多种选择都能帮助解决处理情绪

 

  • 父母自己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7 延迟满足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

延迟满足并非简单的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是培养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做想做的事,这是自控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7.1 延迟满足的困境

效果不佳、目的存疑(人为设置障碍, 合理要求不被满足)、孩子讨价还价。

7.2 什么是延迟满足

人能够等待合适的时间、地点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与即可满足相对立。

延迟满足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具备自控能力。

延迟满足是自控力的一部分,专心致志玩游戏(专注力)也是自控力的一种,情绪调节能力也是自控力的一部分。从培养自控力的角度而不应该局限于延迟满足才有利于培养孩子。

7.3 应该怎么做?

  • 自控力的培养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
  • 自控力的培养就在生活的细节中。

很多社会情境就是培养自控力的好机会: 轮流玩游戏、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专注、思考、排除干扰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动作锻炼自我控制的意志和能力。

  • 让孩子认识自控力,学会自我控制。

不要打断和禁止孩子认真专注的行为。

  • 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实现自我管理。
  • 合情合理的满足他们的需要,达到良性循环。对于心里需要,需要及时满足。

 

8 为什么越称赞, 孩子越说不得.

称赞有方法,父母不必过分担心和焦虑。给与孩子更多的爱和真诚,让他们重视过程的付出和收获,具备成长型思维。

8.1 称赞的目的

称赞的目的是激发内在动力, 促进认清自己的能力, 恰当的自我评价.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也影响孩子自己的评价.

对结果的归因容易造成依赖结果评价自己. 父母需要长期` 习惯性德引导孩子去关注完成一个事情的过程, 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这样的评价能让孩子关注能力发展以及实现目标的过程, 无论目标是否达成, 能够接受结果改进总结, 拥有持续进步的能力和动力..

8.2 应该如何做?

  • 具体而诚恳`恰当的称赞`评价 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具体` 客观才具有可信度` 可靠度, 让孩子认识客观的评价所需的依据.  空泛的称赞无法得到共鸣和建设性的引导帮助.

  • 使用成长型思维来评价` 鼓励, 而非固定型思维

“你是努力的” 而非” 你是聪明的”. 成长型思维促使孩子将结果归因为努力` 仔细等可以控制的因素. 被固定型思维控制的孩子更注重结果, 不愿挑战自己, 成长.

  • 称赞协助建立全面的自信心

自信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 自信和自我概念的建立息息相关. 需要父母协助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 自我认同.  此外不应一味强调孩子某一长处, 可能孩子过于专注某一项, 而信心也过于依赖这一项. 信心应当是多角度的全面的自信, 是对整体能力的理解和使用.

9 孩子会越挫越勇吗

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给予情感上` 认知上` 思维上` 方式方法上的全方位支持. 在支持` 引导下建立抗挫折能力.

9.1 挫折教育的理解

  • 挫折教育不是制造挫折, 而是一同面对挫折
  • 大事小事, 随时随地都充满挫折和教育的机会.
  • 陪伴面对挫折, 根据实际孩子发展情况从支持到逐步放手
  • 客观发育决定了孩子对能力认识使用` 情绪疏导上的能力不足容易造成习惯性无助.

缺乏父母支持的挫折教育, 孩子不仅不能发展积极乐观的心态, 反而没有信心, 也对父母不信任..

9.2 应该怎么做?

  • 给予情感上无条件的支持: 认同` 疏导情绪. 要解决问题, 先疏解情绪

指责并无帮助, 对结果轻描淡写或取悦孩子都不合适. 情感上的支持应当是无条件的, 和目标是否达成无关. 通过无数小事建立孩子的观念` 信任和安全感. 要解决问题, 先疏解情绪.

  • 鼓励孩子说出感受

利用语言表达感受, 有助于认识` 定义` 分类` 处理` 恢复情绪.

  • 让孩子认识失败和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

肯定情绪, 让他们明白理解情绪` 感受以及结果在大众中的普遍` 正常性. 不由自主的纠正错误可能传递出” 错误是不好的事情, 错误不可容忍” 的信息. 一旦对错误或者失败有这样的认知, 就无法面对挫折和困难. 需要在认知上引导, 给予宽容和理解, 让孩子明白我们对错误的看法` 态度. 帮助获得排解负面情绪` 积极行动的能力.

  • 培养” 解决问题” 的思维方式

 

 

10 要不要鼓励孩子争第一

淡化不必要的竞争, 正视不可避免的竞争, 让孩子学会对过程的体悟, 而非对结果的关注.

帮组孩子学会以解决问题的思维面对竞争的失败, 既不为失败气馁, 也不为成功自满, 并从中学会协作.

10.1 竞争的问题

  • 切勿只注重结果, 而不注重能力. .

找各种理由认为自己是第一的做法让孩子失去在面对各种情况锻炼自己` 评估自己` 疏导自己, 将影响孩子的成长.

  • 人生不是比赛, 无需时刻比较

注意淡化不必要的比较, 比如比赛吃饭 或者做 4 岁` 女生这样形形色色分类的第一名.

避免生活中无谓的比赛, 宽容孩子的磨蹭, 培养正确看待行为和行事的习惯. 人生不是比赛, 很多行为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 注重事情的本身的过程和目的, 关注可进步的空间而非别人的标准来评判.

  • 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

正确评价的要点: 对事不对人.

幼儿无法准确的自我评估` 认识, 其主要参考外部周围人的评价.  重视个体付出的努力, 进步激发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而非赢这一目标.

正确的自我评价, 能够认识自我, 调节` 激励自我.

  • 正式现实的竞争, 正确自我评价` 激励. 鼓励合作.

10.2 还应怎么做?

  • 鼓励自我比较
  • 学会面对现实, 面对自己.

遇到问题能聚焦于解决而非抱怨. 不要粉饰现实或者故意设置障碍, 让孩子对现实`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正式现实并积极作出反应, 意义重大.

 

11 快乐成长就是让孩子时刻都快乐吗

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快乐, 在不快乐的时候抓住机会帮助获得成长的能力.

11.1 正确理解快乐教育

  • 快乐教育并非时刻快乐, 无忧忧虑. 成长意味着变化, 没有绝对的快乐.

身体` 认知` 社会化` 情感的变化的不可避免和影响势必带来一定不适应.

  • 面对变化的压力, 适应性的强弱绝对孩子是否快乐

成长就是适应变化, 父母的支持是良好的力量源泉.

  • 欢笑和泪水对成长同样重要.

适度的各种人生体验, 有助于成长. 18 个月的宝宝情绪发展已经日渐丰富, 具备一定的高级情绪和自我意识.  2~6 岁伴随自我概念的发展, 他们对外界评价更为敏感.

适度的内疚挫折后通过行为调整可以重新获得快乐情绪. 应该培养孩子进行适度的情感表达, 帮助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指出行为的后果, 作出正确示范及理由.

11.2 还应怎么做?

  • 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

请一定要搞清楚, 快乐究竟是父母以为的快乐还是孩子的快乐.

  • 学习本身是快乐的, 并伴随成就感

成长摸索中帮助建立信心和自我评价. 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和兴趣, 鼓励尝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理能力, 并尊重` 理解他们的感受. 让孩子经常体验到被尊重的快乐及实现目标` 解决问题的快乐.

  • 帮助设定安全边界和规则

安全的边界不应随便妥协, 理解边界` 规则和情绪` 需要的孩子更加快乐. 同事他们也能具备交往能力.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快乐

正视彼此的感受和限度并与孩子沟通, 相互体贴表达爱意. 合适的` 固定的机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家人内部表达爱意和感谢.

 

12 要求孩子听话会抹杀独立性吗

听话是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 对学习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倾听和独立思考相结合才能促进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规范的独立个体.

12.1” 听话” 的理解

  • 听话与否的判定存在混乱和误解. 听话并非无条件顺从, 而是具有倾听能力.
  • 倾听的含义是听到, 听懂别人的意思.
  • 倾听的意义重大

对孩子耐心恰当的回应, 给予一定的要求. 练习孩子养成听懂别人说话和表达的习惯.

倾听是理解他人意图` 情绪的重要手段. 倾听不是盲目顺从, 需要自主判断反馈.

 

12.2 应该怎么做?

  • 懂得倾听的父母, 才有懂得倾听的孩子.

父母要对儿童的行为和感受非常敏感` 及时而恰当的作出反应. 言传身教的同时也尊重孩子, 鼓励相互尊重, 愿意倾听.

 

  • 用简单明了` 有趣的指令培养倾听能力.

平视` 清楚的说出要求, 以简单明了` 有趣的方式表达要求.

  • 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提醒` 暗号` 口诀等技巧都能提供协助.

 

12.3 倾听和独立思考

倾听是一种礼仪, 是行为规范. 与独立思考并不违背.

12.4 如何培养独立性

  •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石

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 鼓励和倾听表达自己的想法, 引导他们逐步独立思考, 有主见, 最后成为独立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不应嘲笑. 帮助孩子寻找支持看法的证据, 学会区分看法和事实的区别. 学会尊重事实而且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独立性要尊重客观的发展发育规律

  • 适度的帮助他们, 保障目标达成和安全.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3 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认识和体验世界的规律即学习, 是和想象力` 创造力共同发展的, 而不是对立的.

想象力` 创造力不是空中楼阁, 他们有基础` 有依据. 持续的学习和理解` 好奇心和兴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养料和源泉.

13.1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理解

  • 想象力是整合经历和学习过程的基石.

创造力是以新颖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都与我们的经历有关. 认知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 儿童思维方式和成人不同, 这只是想象力的萌芽而非想象力的完整体现.

想象力不是空中楼阁, 它与知识不可分割.

15 个月的宝宝不断在尝试错误. 18 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利用经验和想象排除一些可能性, 让自己解决问题更加有效.

  • 成人和儿童的注意力存在区别

成人的注意力: 外部刺激` 内在驱动. 注意力比较能够聚焦.

儿童的注意力: 主要是外部刺激. 注意力分散, 广阔具有多样性而缺少聚焦.

分散的注意力有助于宝宝的学习, 沉浸在各种信息的体验, 不断吸收. 成人聚焦在字上, 而儿童能够聚焦在画面上. 这样儿童的学习特点也就不同了.

 

13.2 注意避免伤害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学习和体验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

不要强行灌输知识, 学龄期儿童以切身体验为主, 以切身体验的方式去具体学习. 允许他们观察` 思考` 提问` 犯错, 激发他们的兴趣.

  • 容许儿童试错和探索, 避免不遗余力的指导.

等到儿童自己思考后无法解决或寻求帮助进行介入比较好

  • 避免追求标准答案

避免用 ” 好”, ” 正确” 这样的词语去评价, 可以具体地评价孩子的特点和闪光点.

没有标准束缚, 孩子才有更多可能. 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自信和开放的土壤.

  • 想象力创造力需要观察力` 专注` 热情等品质

13.3 应该怎么做?

  • 顺应兴趣, 多样化接触探索, 鼓励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自由表达.
  • 使用环境` 活动` 兴趣等合力在生活中培养.

 

最后, 走出教育的迷思

  • 具备一定的常识性, 比如宝宝 6~8 周到达爱哭的顶峰.
  • 父母要具备观察力` 了解孩子, 根据发育情况适当培养引导. 尊重发育规律的共性

和个体特点.

  • 育儿实践方向大都一致, 细节需要灵活
  • 站在全局, 放下心结勿钻小结.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